大家都在搜: 微整不动刀
  1. 当前位置:
  2. 整形知识
  3.   > 7岁矫正牙齿好吗(七岁小孩牙齿矫正)

7岁矫正牙齿好吗(七岁小孩牙齿矫正)

时间:2023-06-15 12:53:18 浏览:0 来源:Apt2

宝宝从6个月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,到12岁左右乳恒牙替换完毕,这一成长发育时期,牙齿和面部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。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:医生,宝宝正在换牙期,发现牙齿长的参差不齐,但是牙齿就要掉了,还需要矫正治疗吗?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到换完牙吗?


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正畸,取决于孩子牙齿的问题类型,以及牙齿发育所处的阶段。每个孩子的牙齿情况都是不同的,所以矫正的方案和时机因人而异。


遇到以下情况就别等到12岁了,请遵循发现即治疗原则。


1.反颌


俗称“地包天”,即下牙齿包住上牙齿。“地包天”不仅影响面容美观、影响发音,还会导致咀嚼功能下降,加重胃肠负担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“地包天”畸形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严重,严重到需要正颌手术才可以解决。因此,“地包天”一定要早期矫治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2.偏颌


由于牙齿磨耗不均匀或者孩子偏侧咀嚼,引起上下牙列中线不一致、双侧脸型不对称,严重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。“偏颌”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,严重者也需要正颌手术治疗。因此,也要尽量早期矫治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3.上牙前突


“龅牙”即上颌牙齿过度前突,经常露在嘴唇外面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有“龅牙”的孩子在玩耍或体育活动时易引起外伤折断,而且“龅牙”不好看,会造成孩子自卑心理,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业和社交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4.个别牙反颌


即个别门牙或两颗牙反颌。其危害是有可能导致儿童成长到30至40岁时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;个别反颌的牙齿出现咬合创伤,导致过早脱落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5.恒牙不萌出或埋伏阻生


阻生牙是指牙齿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,并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。儿童期门牙多见。可通过牵引等方法改善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6.不良习惯


口腔不良习惯主要有:咬嘴唇、吮指、吐舌、张嘴呼吸等等,如果这些习惯持续到3岁以后甚至更大的年龄,都有可能导致骨骼和牙齿的畸形,所以也应该及时来医院进行阻断矫治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7.开颌


即上下前牙没有咬合。由于前牙没有咬合,不能行使切割功能,影响发音和面容美观,还会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,需要尽早治疗。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8.个别牙扭转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9.深覆合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咬合深”,而牙齿深覆合很明显使鼻底到下巴底端的长度短于前两庭的长度。另外有些深覆合还伴随着露龈笑,就是笑的时候露出的牙龈比较多。


10.上中切牙间隙


孩子牙齿矫正一定要等换完牙吗?这些情况越早越好!


为什么要强调儿童早期矫治呢?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有以下原因:


省钱


早期矫治是整体治疗的一部分,治疗不一定都需要戴牙套,根据个人情况可能是肌功能的训练、也可能是治疗唇舌系带附着异常等,和正颌手术的上万或几十万比起来,也就是个零头吧。


省时间


拿地包天举例,儿童地包天矫正速度比较快的话有3个月左右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,成年人1年2年都是它。


效果更好


发育期的儿童颌面部就像一块儿橡皮泥,还有机会通过外力塑性。而发育完全的成年人的就只能动刀子了。因此骨性问题一定需要早期处理,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,这也是正畸对儿童的治疗意义远远在大于成人原因。


骨性畸形的诊断时机


美国正畸协会建议,儿童在七岁或七岁以前就要做第一次正畸筛查,正畸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早期的可能错牙合畸形,包括颌骨生长发育的问题。


因为这时第一磨牙、切牙萌出,它们共同决定了下颌的位置,此时可以通过头颅侧位片观察出上下颌骨之间关系,明确骨性畸形的诊断。


乳牙期当然也可以接受正畸检查,此时的重点并不诊断骨性畸形。但对于影响骨性发育的问题,例如反颌、开颌和偏颌,可以进行干预及处理,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帮助儿童的颌骨发育。


在这里强调一下,牙萌出不正、牙列不齐等拥挤在混合牙列期的治疗不是必须的治疗。可以等「丑小鸭」阶段过了再看是否需要治疗。


文献参考

①张伶.早期功能矫治技术在儿童正畸中的应用.全科口腔医学杂志,2016,03(11):112-114

②李小兵.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必要性和方法.中国实用口腔科志,2013,12(12):709-717


*本文内容为知识科普,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,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,仅供参考。图文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